话说啊,咱们普通老百姓过日子,最怕的就是天公不作美,尤其是夏天,那雨说下就下,有时候还不是毛毛雨,而是倾盆大雨,甚至能把整座城市都给“泡”起来。
每当这个时候,咱们心里头是不是都会咯噔一下?
家里窗户关好了没?
出门堵不堵车?
孩子上学放学安全吗?
那路上的积水要是深了,车会不会熄火?
这些问题,都是咱们老百姓最切身的担忧。
可是,当这些担忧真的变成现实,当城市真的被大雨困扰,甚至出现汛情的时候,是谁在默默地为咱们撑起一把“平安伞”呢?
沈阳这座城市,最近就经历了这么一场大雨的考验。
咱们今天就来聊聊,沈阳的公安民警们,在这次闻“汛”而动、守护平安的过程中,究竟都做了些啥,他们是怎么把咱们心里的那些疑问和担忧,一个个给化解掉的。
首先得说,这沈阳公安可不是等水来了才手忙脚乱地去救,他们是“闻汛而动”,这“闻”字可就讲究了。
它不是说等到雨下大了,水淹到家门口了才开始行动,而是在汛情还没那么严重,甚至可能只是个苗头的时候,就已经开始提前准备了。
这就像咱们家里做饭,不是等饿得肚子咕咕叫了才去买菜,而是提前备好食材,做好计划。
他们是怎么提前准备的呢?
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他们启动了一个叫做“四级防汛应急响应机制”的东西。
听着好像挺专业,其实咱们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警报系统,或者说是不同级别的“作战方案”。
就像天气预报有蓝色、黄色、橙色、红色预警一样,他们根据汛情的轻重缓急,分成了四个等级。
汛情越严重,响应等级就越高,调动的力量也就越多,采取的措施也就越硬核。
这个机制一启动,全市的公安力量就像是拉响了警报一样,一下子都进入了战备状态。
更让人觉得踏实的是,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听起来有点像密码的“1+9+14+N”的指挥架构。
别急,咱们来拆解一下,你就明白了。
这个“1”,其实就代表着整个防汛工作的“大脑”,也就是指挥中心,所有的信息都汇集到这里,所有的指令也都从这里发出。
就像一个足球队,教练就是那个“1”,他指挥着全局。
而“9”,就是指9个重要的职能部门,比如管交通的、管治安的、管后勤的等等,他们各司其职,分工明确。
再往下的“14”,就是指14个具体执行任务的小组或者行动队,他们就像是足球场上的前锋、中场和后卫,直接冲到一线去解决问题。
至于那个“N”,那就更灵活了,它代表着根据实际情况,随时可以调动和补充的各种力量,比如一些社会救援队,或者其他部门的人员。
这么一套严密又灵活的指挥体系,能确保在汛情来临的时候,信息传递不卡壳,指令执行不打折,每一份力量都能用在刀刃上。
咱们老百姓最希望看到的不就是这样有条不紊、井然有序的局面吗?
除了这套指挥体系,他们还特别注重“压实防汛责任”。
这可不是一句空话。
意思是说,每个岗位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,而且这些职责都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地写下来的。
出了问题,谁该负责,一目了然。
这样一来,大家伙儿都会更加尽心尽力,因为都知道自己的担子有多重。
同时,他们也在不断地优化防汛预案,也就是说,每一次应对汛情的经验,都会被总结起来,变成下一次应对的“教科书”。
而且,还强化了科技防汛,比如用无人机巡查、用大数据分析等等,让防汛工作更智能、更高效。
当然,防汛物资也备得足足的,沙袋、冲锋舟、救生衣这些必备品,一样都不会少。
更让人放心的是,沈阳公安把全市34处最容易积水的地方,以及一些重点的区域和流域,都提前做了详细的摸排和布控。
这34个地方可不是随便选的,它们都是过去下大雨时最容易出问题、最容易给老百姓造成麻烦的地方。
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,他对病人身体哪个地方最容易出毛病,心里头门儿清。
这样一来,他们就能把有限的警力,用在最需要的地方,做到精准防范。
光有预案和准备还不够,关键还得看“人”怎么动起来。
在这次大雨中,沈阳公安的民警们可是真刀真枪地上阵了。
就说7月20号那天晚上,雨下得特别大,太原街附近,有一辆小轿车因为路面积水太深,不幸抛锚了。
车主当时肯定急得团团转,但就在这时,附近巡逻的民警同志们立马就赶了过来,二话不说,挽起裤腿就帮着把车推出了积水区。
这事儿听起来好像不大,但你想想,那可是暴雨天啊,能第一时间得到这样的帮助,车主心里得多温暖?
这不就是咱们老百姓最需要的“及时雨”吗?
而这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背后,是沈阳公安系统庞大的力量和严密的调度。
据统计,那天全市公安机关一共出动了2124名防汛警力,546台警车,还有34台清障车。
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!
2000多名警察,500多辆警车,意味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都有警察同志在值守,在巡逻,在随时准备提供帮助。
他们和消防队员、市场管理人员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,坚守在一线,就像一道坚固的堤坝,牢牢地守护着咱们城市的平安。
为了确保这种高效的运转,沈阳市公安局实行的是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,也就是说,不管白天黑夜,都会有足够的警力在岗。
而且,他们还推行了一个叫做“三警联动”的工作机制。
这“三警”指的是哪三类警察呢?
一是交警,他们主要负责交通管制和疏导,哪儿堵车了,哪儿积水了不好走,他们就去指挥,去救援,确保道路畅通。
二是巡警,他们会加大巡逻的频率,就像城市的“眼睛”,随时发现问题,处理突发事件。
三是派出所的民警,他们更贴近社区,主要盯住那些易积水点、河道、桥梁涵洞等重点部位,负责现场值守和抢险救援。
你看,这三类警察各司其职,又相互配合,就像一个拧紧的螺丝,把咱们城市的方方面面都给照顾到了。
除了应急救援,他们还特别注重“防患于未然”。
7月20日那天,在沈阳一个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,咱们能看到交通管理支队、巡特警支队和属地派出所的民警们,正和消防队员、市场保安一块儿,联合开展防汛隐患排查。
你可能会问,一个菜市场,有必要这么大动静吗?
当然有必要!
菜市场关系着咱们老百姓的“菜篮子”,一旦受影响,咱们吃啥喝啥就成了问题。
这种对民生细节的关注,体现了他们工作的细致和全面。
在全市34个易积水点位中,他们挑出了19个最重要的点位,安排了114名警力进行现场执勤,同时还加强了对另外15个巡控点位的巡查。
这意味着,在那些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,始终有警察同志在现场,随时可以应对突发情况。
他们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电话,而是真真切切地站在风雨中,站在最需要的地方。
在隐患排查方面,沈阳公安采取的是“拉网式”的排查方法。
啥叫“拉网式”?
就是像渔民撒网捕鱼一样,不留死角,不漏掉任何一个潜在的危险。
他们重点围绕积水点位、地铁交通枢纽、河湖涉险区域,还有那些桥涵隧道这些地方,进行地毯式的检查。
目的就是为了能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。
你想想,如果一个隐患能在还没酿成大祸前就被发现并解决了,那该省去多少麻烦,避免多少损失啊!
这种主动出击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做法,正是咱们国家在应对各类灾害时,最值得称道的地方。
最后,沈阳公安在这次防汛工作中,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,那就是“多部门协作”。
他们不光自己干,还积极和应急管理、水务、气象等部门紧密合作。
你想啊,公安知道怎么救援,水务部门对水情最了解,气象部门能提供最准确的天气预报,这几个部门一联手,信息就能及时共享,资源就能互相调配,大家拧成一股绳,共同应对挑战。
这种“一家人不说两家话”的协作精神,让整个防汛工作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、无缝衔接的工作责任体系,确保了指挥高效、责任明晰、处置有力。
总而言之,沈阳公安在这次防汛抗洪中的表现,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了任务,更是用实际行动向咱们老百姓展示了什么叫做“闻汛而动,守护平安”。
他们不是被动地等待,而是主动地出击;他们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协同作战;他们不光救急,更注重防患于未然。
所有这些努力,最终都汇聚成一道坚固的防线,牢牢地守护着咱们城市的平安,也让咱们老百姓的心里,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底气和安全感。
专业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