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:业余历史爱好者,立志在有生之年细细读完中华5000年历史,在此和朋友们分享,与君共勉!
背景介绍:
韩昭侯在位26年,算是韩国存续期间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。韩昭侯重用申不害实施变法革新,让韩国实力大增,不过在申不害去世以后,韩昭侯终于挣脱了束缚,大搞面子工程,一心想修建一座高大的城门,可惜的是城门修建完成,韩昭侯却没能有机会从城门里出来,因为韩昭侯在城门修建完成的同时就去世了。当然,汉昭侯在申不害的影响下,还是学到了一些为君之“术”,在这里我们也做一下相关介绍。
故事介绍:
-君主的被子盖不得:有一次,韩昭侯因饮酒过量,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,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。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,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来一件衣服,盖在韩昭侯身上。几个时辰过去了,韩昭侯终于睡醒了,他感到睡得很舒服,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,他觉得很暖和,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。于是他问身边的侍从说:“是谁替我盖的衣服?”侍从回答说:“是典冠。”韩昭侯一听,脸立即沉了下来。他把典冠找来,问道:“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?”典冠说:“是的。”韩昭侯又问:“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?”典冠回答说:“从典衣那里取来的。”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,问道:“衣服是你给他的吗?”典衣回答说:“是的。”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:“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,知道吗?”典冠、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,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。韩昭侯指着他们说:“典冠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,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?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,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?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。今天,你们一个越权,一个失职,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,各行其是,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?因此,必须重罚你们,让你们接受教训,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。”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。
-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:申不害成为韩昭侯的红人以后,有一次为他的堂兄向韩昭侯请求官职,韩昭侯却不答应。为此,申不害一脸的不高兴。韩昭侯对他说:“我向你学习的目的,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。现是听从你的请求而废弃你的学说呢?还是实行你的学说而废弃你的请求呢?你不是曾经教导我修治功劳记录,必须审视功劳大小来任用人,而今你却在法外另有私求,那我听哪个话才对呢?”申不害知道自己错了,赶紧向韩昭侯请罪。
-出不来的城门:韩昭侯二十五年(公元前338年),韩国发生大旱,韩昭侯打算修筑一座高大的城门,以此来躲避灾祸。楚国大夫屈宜臼说:“韩昭侯不会走出这座门。为什么呢?因为不合时。我所说的时,不是时日的时,人本来有有利的时候也有不利的时候。韩昭侯曾经处在有利的时候,不修筑高大的城门。去年秦军攻占宜阳,今年又有大旱灾,韩昭侯不在这时候体恤百姓的困难,反而更加奢侈,这叫做‘时运衰耗而行为奢侈’。”韩昭侯二十六年(公元前337年),高大的城门落成,韩昭侯就去世,他果然没有从这座城门走出来。
以下是对韩昭侯有关故事的一些解读,纯属个人观点,供大家参考。
-韩昭侯的学习心得。申不害的变法措施主要就是为了加强君权专制,让君主通过一些战术层面的手段来更好的驾驭臣子,韩昭侯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,肯定还是有一些收获的,并且也做到了活学活用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必须保证绝对权威,这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不仅是针对君主身边的小人物,就连像申不害这样的韩国二把手同样适用,这样就没有人敢怀疑君主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;二是必须高深莫测,君主的想法不是一般人所能主观臆测的,就算是你的出发点是无害的,但是只要是和君主的想法不一致,那么就会受到惩罚;三是君主的行为不能有据可循,我想申不害在被重用以后,肯定大部分的主张,包括对公还是私人的,都得到了韩昭侯的认可,所以申不害想为自己的堂兄谋一个官职,这应该就是一件小事,但是韩昭侯偏偏不按常理出牌,竟然否定了这个请求;四是经常敲打、警钟长鸣,韩昭侯拒绝申不害为堂兄请求官职,其实我想他并不是舍不得这个官职,韩昭侯此时的想法更多的是要敲打一下申不害,意思就是虽然你为我变法做了很大的贡献,但是你要老实一点,韩国的话语权还是在我这里,如果想办你随时都可以,你要老老实实的给我干活;五是遵守规则,故事中韩昭侯惩罚典衣和典冠,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他们破坏了既定的规则,这其实是申不害变法的重要内容,但是我想韩昭侯在此也是故意为之,就是做给人看,有点做戏的感觉,韩昭侯因为这个行为受到了积极肯定,是不是名副其实值得商榷。
-韩昭侯修建城门有错吗?对于韩昭侯修建城门一事,不仅是故事中的屈宜臼有意见,古往今来这个事件都成为了韩昭侯的一个重大污点,因为这和儒家传统背道而驰,君主在国家受到灾难的时候,他应该做的就是祷告祈福,或者做一些“好事”来消弭灾祸,例如后世的“罪己诏”,或者是大赦天下等,但韩昭侯做的却是大搞土木工程,而且最后结果正如屈宜臼所预料的那样,韩昭侯到死也没能享用自己花大力气修建的城门,那么韩昭侯为什么一定要修建这个城门呢?我们不是韩昭侯本人,我们只能从他的角度去做一些分析和猜想:首先,申不害去世以后,韩昭侯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申不害变法的改革成果,特别是君主集权,而由君主亲自下令组织修建一项重大工程,这可以体现君主的意志,有利于君主权威的加强;其次,修建一座高大的城门本身就是君权巩固的象征,就如历代帝王总是不懈努力的修造宫殿一样,这讲究的其实就是地位和排场,要从气势上就把对手压服;再次,此时韩国的都城为新占领郑国的原有都城新郑,我想这座新郑城经历了几百年的战火洗礼,因为郑国总是被蹂躏,所以城墙和城门一定已经破败不堪,因此修建一座高大的城门还是很有必要的;最后,我想应该也是最重要的,韩国都城新郑位于平原地区,几乎无险可守,面对战国时代的弱肉强食战争,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否能守得住异常关键,因为一旦都城别占领,这个国家意味着就基本被灭国了,所以作为实力并不强大的韩国,加强都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无可厚非的,特别是此时主张变法的申不害已经去世,韩昭侯也是想通过物理层面的安全屏障获取心理上的安慰。只不过韩昭侯修建城门的时机不是那么合适,正赶上韩国的旱灾,但是如果从国家长远利益角度出发,旱灾只是暂时的,而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是更为重要的,韩昭侯上马这个所谓的“面子工程”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千百年来,韩昭侯因为这个事情被耻笑和谴责,更多的是因为楚国大夫屈宜臼的那句所谓的预言,而且事出巧合,所谓的预言竟然鬼使神差的应验了,这就更加证明了韩昭侯修建城门的不正当性,再加上后续王朝崇尚儒家思想,儒家士大夫也需要通过这些天人感应的理论来制约君主的任意妄为,所以韩昭侯修建城门就自然成为了笑话。
(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)
《诗经.小雅》: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
专业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